top of page
RudolfBuchbinder02.jpg

32#7 B.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全集

歷史上第一位,在薩爾茲堡音樂節完成貝多芬全套32首鋼琴奏鳴曲的大師、享譽世界的貝多芬專家——布赫賓德,在全球各地光是演出全套貝多芬奏鳴曲的演出已超過60場。他的詮釋已為貝多芬奏鳴曲的演奏立下新的標準。


 

這位77歲的鋼琴大師,毫不費力地在閃電般快速、技術上深具挑戰的時刻和溫柔的抒情段落之間轉換。貝多芬的奏鳴曲已經深刻印在他心上,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對他心目中摯愛大師的極致追求。

 

布赫賓德的貝多芬奏鳴曲,像是跑了一生的馬拉松。他曾說:「我渴望在我生命的盡頭體驗我鋼琴生涯的巔峰。當然,我不知道那會是什麼時候….很可惜!因為在我的職業中,你從來沒有真正完成過什麼——總是有更多挑戰可以去做。」

 

寫下32首奏鳴曲的貝多芬、終其一生鑽研貝多芬的鋼琴家布赫賓德、喜愛古典音樂的每個愛樂者,都是人生的跑者,在自己的路上堅持著前進著,留下不可抹滅的足跡。

 

2023年四、五月,邀請您一起參與這場難得的馬拉松盛宴。

50th “Golden” Beethoven sonata cycle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Vienna Musikverein

2015年,50th “Golden” Beethoven sonata cycle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Vienna Musikverein

 

布赫賓德:「 這不能說是例行公事!從一場音樂會到另一場音樂會,我變得越來越緊張。當我走上舞台時,我當然不會感到完全平靜。年紀越大,我就越緊張。十幾歲的時候,你更無憂無慮地走上舞台,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標準越來越高。然而,對這些作品的廣泛探索也讓我變得更加自由。我學會了:知識使你自由!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沒有知識我就不能自由。我對某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我上台時,我都會以新鮮感和獨創性體驗每部作品,並在其中發現新事物——與其說是在練習期間,不如說是在音樂會期間。那是一種莫大的喜悅,它證明了音樂是不朽的。」

“You may overindulge and get bored of some foods. But you can never overindulge when it comes to playing the masterpieces of piano literature, even if you have performed them hundreds of times”

 

你可能會過度沉溺並厭倦某些食物,但當你面對鋼琴經典巨作時,即使已彈奏過上百遍,也生不出一絲厭倦之感。

 

“I aspire to experience the pinnacle of my pianistic career at the end of my life. Of course, I do not know when that will be ... which is a shame, in a way! Because in my profession you have never actually accomplished something -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be achieved.“ My credo: ‘Those who believe to be something, have stopped to become something.’ (Socrates)

我渴望在生命盡頭達到鋼琴家生涯巔峰,當然,我不知道何時才會達成…太難過了!對鋼琴家而言,無法輕易認定已取得某種成就,因為永遠有太多東西可以去達成。

                                                                      - Rudolf Buchbinder

RUDOLF BUCHBINDER 

THE COMPLETE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RGB_all-25.png

buchbinder        & BEETHOVEN

RGB_all-38.png

Rudolf

Buchbinder
the

complete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RGB_all-40.png

Moonlight

Les Adieux

Tempest

Waldstein

Appassionata

Hammerklavier

Late Sonatas

32#7 B.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全集

RUDOLF BUCHBINDER 

The Complete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32 Sonatas in 7 Concerts

RudolfBuchbinder07.jpg

Listen now

主視覺向右走番外篇_ru_工作區域 1 複本 4.png

Concert Intro.

32#7B.

​鋼琴大師 布赫賓得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解析

仰攻時代的逆行者

布赫賓德的全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現場音樂會

 

文/ 李永忻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全集》,鋼琴的「新約聖經」,沒有之一。

 

這套全集,你聽過幾次?你在現場聽過幾次?你在現場聽同一位鋼琴家,完整彈完這套全集幾次?對於絕大多數的樂迷而言,這個答案遞減到最後,很可能會小於湯姆‧克魯斯完成任務的次數。

 

你的里程碑,是我的日常

 

讓我們先從第一個答案的載體,從供給面來推敲:遠古時代的SP姑且不論,LP動輒15張起跳,CD則需十張上下,線下檔案或是線上串流,大約也就是十個小時,32~100多軌。這數字似乎意味著供給量極大,但當我們搜尋一下便會發現,不論黑膠CD,線下檔案或是線上串流,演奏者幾乎都是那些耳熟能詳,而且大多作古已久的老大師。就算是偶爾出現的新名字,絕大多數也是絕版已久的傳說錄音重新出土。也就是說,當代有能力兼有意願,灌錄這全套作品的鋼琴家,其實是鳳毛麟角。這個發展其實很耐人尋味,按理說隨著音樂載體的發展,以及錄音門檻的降低,錄製(或拍攝)這套全集的鋼琴家應該不降反升才對。

 

事實上,對當代的鋼琴家而言,不僅是錄音,倘若能夠在現場演出這套「新約聖經」,既是畢生難得的經驗,更是自我超越的創舉。畢竟隨著時代的演進,娛樂日趨多元,消費日益高漲,古典音樂的市場益發與大眾娛樂脫鉤。一次演完貝多芬全本的鋼琴奏鳴曲,至少需要四到六場的系列音樂會,無論外部的場租到票房,以及本身的技巧與體力,對鋼琴家都是極大的壓力。君不見當今樂壇只剩下寥寥數人偶一為之。

 

然而對於當今少數碩果僅存,公認繼承德奧道統的大師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而言,現場演出貝多芬的全本鋼琴奏鳴曲,非關炫技,亦非挑戰,他既像前朝遺老,更像是「仰攻時代的逆行者」。因為自從他五歲打破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的紀錄,成為維也納音樂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僅僅五年後就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為奧地利總理現場演出以來,至今77歲的布赫賓德,現場演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已經超過了六十次!換言之,在他的演出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在現場來一次——對別人而言,現場演出全本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是一項難得的里程碑,對於布赫賓德,這早已是他音樂會的基本曲目之一。

 

聖徒的修行

 

在古典音樂仍佔據主流文化,欣賞的唯一途徑便是走進音樂廳的時代,花幾天的時間聽一系列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二戰後至廿世紀中葉,歐陸、北美與南美,從老大師到年輕新秀都曾經在現場演出這套全集。當唱片成為主要載體後,鋼琴家錄製這套全集的次數幾乎等同於他當代的地位。然而自從千禧年以降,唱片業逐漸走向蕭條,「錄得越多地位越高」,已不再是主流的評判標準。

 

然而在布赫賓德身上,那種「仰攻時代的逆行者」之姿更鮮明了。他至今至少三次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全集錄音,分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錄製的Teldec版、2012年在德勒斯登現場演奏錄音的RCA版,以及2021年重置——取材自2014年薩爾茲堡音樂節現場演出,Unitel曾以DVD發行——的DG版。換言之,當這套「新約聖經」幾乎絕跡於現場音樂會與唱片錄音時,布赫賓德卻很反主流地成為兩者共同的代表人物。

 

布赫賓德曾經不只一次提到:「貝多芬的作品是我演奏曲目的核心,也是我人生的砥柱,伴隨著我生命的起伏。」在他的半自傳《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日子Mein Beethoven - Leben mit dem Meister》更提到:「我的人生始終與貝多芬相伴。從我音樂生涯初始,他的音樂始終令我著迷——這意味著我全部的生活」。在書中我們發現,布赫賓德的演奏技巧、美學風格以及藝術觀點,就是奠基於貝多芬的作品,並且反覆將人生的歷練觀照回貝多芬的歷程。就像有時用來表示全集的那個英文單字「cycle」:既是「全系列、全集」,也兼「循環、週期、時代」之意。或許對於一般的鋼琴家,這套貝多芬的cycle指的是前者;但對於布赫賓德而言,不僅後者更貼近鋼琴家的行為,甚至更代表了布赫賓德人生的階段。畢竟跨越六十年的這六十多次現場的音樂會,都意味著布赫賓德不厭其煩地打磨這套鋼琴的聖經,猶如聖徒完成一次次的修行。

 

我們甚至合理的懷疑,如此之高的全集演奏頻率,意味著布赫賓德的心中必定存在一幅宏觀的貝多芬圖像。面對任何一首貝多芬的鋼琴曲目時,他的詮釋必定是從作曲家生命中的某個切面,而非去脈絡化地「六經皆我注腳」。

 

手中無琴,心中有琴

 

除了貝多芬,布赫賓德在其他德奧系的作曲家,包括海頓與布拉姆斯,從協奏曲到奏鳴曲,也同樣有著類似的全集傾向。如此「全集控」的偏好,也難怪在當今樂壇,布赫賓德不僅被視為貝多芬的權威,甚至是少數碩果僅存,德奧鋼琴家的首席代言人。

 

如此高頻率的全集演出,很自然讓人聯想布赫賓德是個律己甚嚴的杜工部,事實上這位不世出的驚世奇才,根本是位遊戲人間的李太白。他說疫情期間從不無聊,因為自己嗜好太多了,閱讀、畫畫,玩得不亦樂乎。練琴?他說沒怎麼練,因為疫情讓人懶惰,養成了睡午覺的習慣……。關於練琴,布赫賓德「六小時練習無用論」更是為人所知。他宣稱每日練習超過六個小時根本荒謬,自己這輩子從未幹過這種蠢事。因為鋼琴家的手指,根本無法負荷如此高強度的連續練習:「就像是奧運選手一般,然而他們30歲就退休了……」。因此,所謂練習,肉體上只需要維持肌肉記憶即可,更重要的是記得帶腦子——這點跟當今主流的印象大相逕庭,卻與同為神童出身的克萊斯勒頗有共鳴。跨界來看,這種理論似乎似曾相識——美國職棒大聯盟,晚近對於投手的保護理論,如出一轍。

 

但可別以為他真的鄙視練習,除了坐在鋼琴前,布赫賓德無時不在練琴。他曾自稱左手彈琴右手作畫(還真的辦過個人畫展),並且酷愛閱讀與考證(可能要用上雙腳)。他認為不讀作曲家的生平就去演奏,就跟亂彈沒兩樣。他自己蒐集了數十套貝多芬奏鳴曲的原譜版本仔細考證,甚至從書信、手稿、同時代的記載、相關的報導等等……全方位爬梳貝多芬的音樂與人生。他那本《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日子》,儘管並非以學術為寫作目的,日期與史實的考據也非成書重點,卻是少數從詮釋者的角度,將鋼琴作品切入作曲家人生的各個節點,一方面還原出貝多芬人生的回溯與探究,另一方面則揭示出演繹這些作品的獨到觀點。也難怪布赫賓德對於練琴嗤之以鼻,畢竟別人的練琴是為了演出的那一刻,布赫賓德卻是連演出,都是探索音樂的心法奧義。誠如他在2020年榮獲Opus Klassik的終身成就獎時所言:「我的生命是為音樂而生……我特別高興在貝多芬250週年時獲此殊榮!」。

 

人生七十才開始……叛逆與自由!

 

「希望我在85歲時,仍然像15歲那樣淘氣。」布赫賓德此言,除了「人生七十才開始」的豪情,更有著「永保初心」的自我期許。然而對於這位永保初心的老頑童,他念茲在茲想要逆行的,究竟是什麼?

 

「偉大的個性!這是今天在音樂、文學與政治等方面缺少的東西,我們缺少偉大的個性。」「大家不是都想要個性化嗎?結果每個人看起來都一樣。」「連穿著都是同一種風格。你看那些時尚連鎖品牌,像是H&M、Zara,他們把全世界搞得一模一樣。諷刺的是,他們是靠著讓大家個性化,才導致今天的成功。」他經常不厭其煩地回憶自己老師Bruno Seidlhofer 對於「個性化」的要求:「除了我之外,包括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古爾達(Friedrich Gulda)以及弗萊雷(Nelson Freire)都是他的學生,我們一樣嗎?」也因此他十分蔑視學派之說,甚至認為「愚蠢」。與其分門別類,他更重視每個人的獨立性。

 

布赫賓德曾說,在第一次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的三十年後,樂評告訴他應該要再錄一遍。他當時第一個反應是「不!太累了」「你必須要再錄一遍,因為你現在更自由了。」果然在2012年,他在德勒斯登以現場音樂會錄製了第二次的全集。自此之後,貝多芬與布赫賓德,開始被樂評盛讚「等同於巴哈與顧爾德,史特勞斯家族與維也納愛樂」,2014年的薩爾茲堡更是該音樂節首度上演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布赫賓德認為,經過三十年的歷程,他從狹隘、嚴謹與不包容徹底解放出來,在演奏中學會了自由的呼吸。果然年過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布赫賓德曾不只一次說過,作為一位鋼琴家,他的偶像一直是阿勞(Claudio Arrau)。因為阿勞職業生涯的巔峰,恰好就在臨終前,布赫賓德對此萬般羨慕:「我很欣慰隨著年齡,自己仍在不斷的成長。只是我有個疑問,萬一我不在了,我將永遠無法得知,這個成長的盡頭,會到什麼程度。」

 

很「薛丁格的成長」,吧。

Rudolf Buchbinder
The Complete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bottom of page